订单送进社区 产品卖向全球
发布时间: 2025-08-18 作者: 产品展示
重庆市荣昌区在全区21个镇街,建起68个“社区工坊”,带动1000余名群众实现灵活就业。在多方协作推动下,“零散工坊”向“区域品牌”升级,工坊产品远销俄罗斯、东南亚及欧美市场。
近日,记者来到重庆市荣昌区古昌镇的“社区工坊”,门口“诚聘零工”的招聘启事映入眼帘。进入工坊内,30余名工人各司其职:有的端坐在操作台前,全神贯注地整理线束;有的则围坐一起,一边唠着家常,一边为运动鞋加装鞋带。交流声与线束、鞋带摩擦声交织,呈现一派忙碌而和谐的景象。
类似的场景在荣昌区已屡见不鲜。目前,该区已在21个镇街,建成68个“社区工坊”,覆盖键盘组装、线束加工、婚纱缝纫、假发制作、手工花朵等10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,不仅帮助1000余名群众实现灵活就业,还为多家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。通过技能提升、品牌升级和产业集聚,一个个“小工坊”加工的产品,在多方携手助力下走向大市场: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,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“以前在外地务工,总担心家里的老人、小孩。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家就几分钟路程,上班时间也很灵活,既能挣钱,又能兼顾家庭。”古昌镇居民龙霞玲谈及在“社区工坊”上班的感受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
龙霞玲和记者说,她已在“社区工坊”工作一年多,平均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。“我们计件算工资,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临时有事耽搁。这一年多来,我已经学会了穿线束、装鞋带、眼镜电镀加工等技能,工坊接到的加工订单我都能做。”龙霞玲说。
走进荣昌区峰高街道阳光社区艾莎婚纱厂生产车间,20余名女工有节奏地踩动缝纫机踏板,双手翻转腾挪间,一朵朵蕾丝花便被缝合到婚纱的裙摆上。
“缝一件能挣7元,我动作快,每月要是来得勤,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。”车间里,女工何光润边忙活边说道。
荣昌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姚安辉和记者说,2023年以来,荣昌区立足乡村振兴与灵活就业深层次地融合的大背景,聚焦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的“双难题”,通过盘活村党群服务中心、闲置厂房、便民服务站等存量资源,打造“15分钟就业圈”,系统布局“社区工坊”建设。
“工坊构建‘企业供单-工坊派单-村民接单’链条,为农民工、宝妈、银发族等群体开辟了灵活就业新路径,进而形成盘活闲置资源、促进就业、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‘三赢’局面。”姚安辉说。
随着“社区工坊”在荣昌推行,代加工产业慢慢的变成为各街镇、村社集体经济的支柱性产业。荣昌区及重庆主城近20家企业慕名而来,慢慢的变多的订单和岗位被送进各个工坊。
“我们对接了6家企业,仅加工成型的线个摩托车品牌上。”古昌镇“社区工坊”负责人熊正江介绍,2023年下半年,该镇依托荣昌区人社局、镇政府协调的场地及企业资源,打造了100平方米左右的车间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吸纳了30余名闲置劳动力。
“原有场地很快就不够用了,我们又租了一个800余平方米的厂房。”熊正江说,新车间每天有40余名村民上岗,业务高峰期接近百人。“我们去年的产值超过70万元,等新引入的设备到位后,收入和产值还能再上一个台阶。”
尽管“零工”因其灵活性高、成本可控、用工适配性强等显著优势,受到不少企业青睐,但该镇集体经济发展岗负责人陈义国坦言,在寻找订单时,部分企业因对产品质量心存顾虑,曾让他吃了“闭门羹”。
陈义国理解企业的担忧,他深知,工坊要获得长期稳定的订单,重点是提升“零工”的技能水平。
对此,一方面,“社区工坊”在承接订单前,会挑选一批心灵手巧的居民进厂当学徒,接受短期培训,或者邀请企业派出技术能手“送教上门”,随后采取“以老带新”的方式普及技术;另一方面,荣昌区人社局也组织并且开展了多场针对“零工”的技能培训。
荣昌区人社局党委书记、局长李书均表示,随着“零工”技术提升,慢慢的变多的企业愿意把订单交给工坊,“社区工坊”逐渐摆脱“零散工坊”的局限,朝着“区域品牌”升级。
如今,何光润缝制的婚纱已远销俄罗斯,龙霞玲加工的线束应用到摩托车上后,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。此外,假发、手工花朵等产品也漂洋过海摆上了欧美市场的货架……荣昌区的一个个“小工坊”正不断加速融入全球大市场。
“生产原料、销路都由企业负责,工坊只需提供合格的加工产品。”陈义国表示,“小工坊”与大企业之间紧密协作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,为工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工坊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也离不开荣昌区多部门的通力协作、精准施策。荣昌区人社局根据工坊的实际的需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,常态化开展免费技能培训;荣昌区妇联在工坊附近打造“妇女微家”,提供休息座椅、空调、热水、无线网络等便民服务设施;镇街政府工作人员化身“业务员”,四处奔波为工坊拉订单……
荣昌区总工会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下一步,准备在各个工坊建立服务阵地,吸纳零工群体加入工会组织,并定期开展技能交流、劳模宣讲、健康体检等活动,增强他们的幸福感、归属感。
李书均表示,在多部门的携手推动下,各“社区工坊”发展起相对固定的产业。“下一步,人社部门将通过持续深化‘企业+社区+农户’机制,引入高的附加价值业务,拓展农民工、宝妈和大龄人员的岗位,加大对缝纫工等紧缺工种的培训力度,让‘小工坊’更好地服务‘大民生’。”李书均说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乘客吐槽高铁邻座400斤男子致拥挤,12306回应:无法预知乘客体型,“建议现场协商换座”
79年我在越南救下一名女兵,8年后我退役安置,师长却突然找我谈线阿森纳,首战告负,判罚巨大争议!压着打却输了
沪指一年涨到5000点!刘煜辉再发声,抓住四大方向不会偏,大家会习惯4000以下就是底
中工网为全国总工会主管、工人日报社主办、中国工会网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和管理的中央新闻网站
北京7人保送清北!27枚奖牌来自这些学校,2025全国生物奥赛获奖名单出炉
热点新闻
- • 启迪孵化企业丨「达芬骑」用科技定义未来 首台量产重型机车亮相服贸会
2024-07-23
- • 【48812】4799元起 铭瑄RTX 4070显卡同步发布:万元内装机首选
2024-07-25
- • 7A15铝合金电化学腐蚀测试
2024-07-26
- • 钨 — 熔点最高的金属
2024-07-26
- • 【48812】PM818高钒型高速钢
2024-07-26
- • 奏响多瑙河畔“钢铁交响曲” 河钢塞钢交出中塞友好合作优异答卷
2024-07-27
- • 【48812】中冶东方签燕钢2×2560m3高炉炉顶全套供货合同
2024-07-29